清晨陽光灑滿霍邱縣邵崗鄉坎山村的田野,農耕館外的稻草人擺件與遠處稻田相映成趣,鄉創學院的玻璃幕墻折射出柔和光影;大廟口袋公園里,村民或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,或帶著孩子在花叢旁嬉戲…… 自坎山村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項目開工以來,經數月精心施工,昔日建設忙碌漸次褪去,如今村莊以“環境美、功能全、有特色”的嶄新面貌,勾勒出和美生活的清晰輪廓。
作為坎山村和美鄉村建設的核心載體,該項目創新采用O+EPC(運營+工程總承包)模式,由公司全程統籌設計、施工與運營前期規劃。推進過程中,項目始終堅守“立足鄉土特色、兼顧生態與實用”原則,將鄉村肌理、農耕文化與現代生活需求深度融合。項目啟動之初,公司團隊便深入調研村莊現狀,聚焦村民最關切的環境改善、文化傳承與休閑需求,錨定農耕館、鄉創學院、污水治理、大廟口袋公園四大核心節點,穩步推進建設落地。如今走進坎山村,四大完工節點已成為鄉村“新地標”,既填補了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空白,更讓鄉村景觀煥發獨特活力。
農耕館里,鄉愁有了歸宿。這座承載村莊農耕文化的核心空間,以“傳統農房風格+現代展陳技術”精心打造。內部木質展架上,犁、耙、紡車、老式水車等近百件農耕老物件整齊陳列;墻面彩繪生動再現“春播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”的農事場景。開館以來,這里不僅成了村民追憶鄉愁的“精神驛站”,更吸引周邊鄉鎮游客紛至沓來,成為傳播坎山農耕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以“賦能鄉村、培育人才”為定位的鄉創學院,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,內設培訓教室、創客空間與農產品展示區。目前,學院已配齊多媒體教學設備與鄉村創業指導書籍,未來將聯合農業部門、專業機構,開展種植技術培訓、鄉村電商實操、手工藝品創作等課程,為坎山村培育“懂技術、愛鄉村、能創業”的本土人才,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從“輸血”向“造血”跨越。
針對過去村莊污水亂排、影響環境的問題,施工方重點推進污水治理工程,累計鋪設污水管網8000余米,建成3座分散式“小三格+人工濕地”處理設施,實現村民生活污水“應收盡收、達標排放”。如今,村里昔日淤塞發臭的溝渠恢復清澈,岸邊重現菖蒲、蘆葦搖曳的景致,生態環境的改善讓村民們由衷感嘆:“空氣里都少了異味,住著更舒心了。”
大廟口袋公園內,煙火氣里藏幸福。利用大廟舊址周邊閑置空地打造的“口袋公園”,成了村民日常休閑的“新去處”。青石板步道蜿蜒其間,桂花、紫薇、紅葉石楠等景觀植物錯落有致,搭配休閑長椅、兒童搖搖馬與健身器材,構成“一步一景、可游可憩”的景觀空間。傍晚時分,公園內總能傳來孩童的笑聲與老人的閑談,曾經的“雜亂空地”,如今已是坎山村最具煙火氣的 “幸福角落”。
項目過程推進中,公司始終恪守“村民主體”理念,通過“庭院夜話”“村民代表座談會”等形式,反復征求村民對節點設計、功能布局的意見。農耕館征集老物件時,村民踴躍響應,不少老人主動捐出家中珍藏的農具;規劃大廟口袋公園健身器材時,施工方根據村民建議,專門增設適合老年人的太極揉推器與漫步機。“以前村里沒個正經休閑處,污水溝夏天還發臭,現在不僅環境干凈了,有農耕館能看老物件,還有公園能遛彎,這變化真是想都不敢想!”家住坎山村大廟組的王大叔,每天都會帶孫子去口袋公園玩耍,談及項目帶來的改變,他滿臉笑意。村民的認可,正是公司持續推進項目建設的滿滿動力。
坎山村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(O+EPC)項目已初顯成效,為村莊蛻變筑牢根基。下一步,公司將持續推進后續工程,重點實施村內道路 “白改黑”、農房外立面改造及特色民宿打造;同時聯動運營團隊,提前布局農耕體驗、鄉創產品銷售等業態,推動工作重心從“建設鄉村”向“經營鄉村”轉變。